您好,欢迎来到维库电子市场网 登录 | 免费注册
3年
企业信息

深圳市鼎运世纪科技有限公司

卖家积分:5001分-6000分

营业执照:已审核

经营模式:贸易/代理/分销

所在地区:广东 深圳

人气:98427
企业档案

相关证件:营业执照已审核 

会员类型:

会员年限:3年

Jamie QQ:2881278230

电话:0755-83253646

手机:13510386669

蔡炜伦 QQ:2881278232

电话:0755-83253646

手机:13088835750

阿库IM:

地址:福田区华航社区上步工业区404栋4层406室

E-mail:5314118@qq.com

重磅!ADI收购Maxim获中国反垄断许可

发布时间: 2021/9/6 16:40:36 | 611 次阅读

8月23日消息,ADI和 Maxim 宣布,ADI收购Maxim获得中国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反垄断许可。此交易已经取得所有必要的监管机构批准。ADI公司和Maxim公司预计在满足其余惯例成交条件后,此交易将于2021年8月26日左右完成。


去年7月13日,ADI就宣布与Maxim公司合并一事已达成协议,此次收购也是ADI的一笔交易。根据协议,ADI将通过全股票交易收购Maxim,合并后的企业估值超过680亿美元。时隔一年多,双方的官宣也在一定程度上预示着两者的“联姻”即将画上圆满的句号。
在此,分享一篇去年7月我们写的一篇旧文。

ADI和美信联姻后,有哪些潜在影响?


半导体制造商ADI(亚德诺半导体)公司7月13日表示,将以约21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竞争对手Maxim(美信),旨在扩大其在汽车和5G芯片制造领域的市场份额。根据两公司达成的协议,ADI将通过全股票交易收购Maxim,从而使合并后的企业的价值超过 680亿美元。


作为模拟芯片厂商,Maxim可称得上是风口浪尖上的香饽饽,包括ADI、TI、瑞萨在内的多家模拟芯片厂商都与其产生过收购“绯闻”。如今ADI与Maxim达成协议,除了此前有过收购洽谈的历史外,更有赖于当下的天时地利。

01.

两度出手

ADI缘何此次得以成功?


时间回到2015年10月15日,消息人士透露模拟芯片大厂ADI正在与另一家模拟芯片厂商Maxim就收购展开谈判。但此项合作在2016年初被传出已经破裂,原因在于价格没谈拢


相较于此前的“绯闻”和辟谣,ADI与Maxim此次达成协议堪称“神速度”:从7月12日传出收购的可能性到7月13日官宣,仅用了一天,其中原因或可从近几年两家公司的财报和运营动作看出一些端倪。


  • 2015年10月15日,ADI的市值约为175.8亿美元,美信市值则达到98.8亿美元

  • 2020年7月14日,ADI的市值为431.98亿美元,美信市值184.74亿美元


5年时间,ADI实现146%的增长,对于一家成熟的企业来说,在模拟芯片领域强者恒强的定律下,进步必然有可取之处。


其中重要的因素是并购,其中影响为广泛当属2016年以148亿美金收购电源巨头Linear,两家合并后,ADI的市值直接逼近300亿美元,这也让ADI的从第四升至第二,而ADI此次将Maxim收入囊中有同样的功效。

从以上图表中可以看出,在2014年以前,ADI基本没有发生什么变化,而在2014年左右,其开始不断往上升,和前面的市值变化完全可以对的上;Maxim则是从第6降到第7被恩智浦反超,和2019年整个半导体市场需求疲软的走向一致前十大模拟大厂均有下滑,但Maxim是下滑严重的厂商之一(-13%),或是促使其与ADI达成并购协议的重要原因。


Maxim主要业务集中在汽车,通信和工业三大块,去年在通信市场和数据中心市场业绩下滑分别超过25%和15%,工业下降接近10%,看来是受到华为事件非常大的影响(销售额的35%来自中国)。不过汽车领域是正增长的,但也不到5%。从目前来看,客观因素导致的下降距离恢复还需要一段时间,抱团取暖未尝不是一个好选择。

如前文提到,Maxim此前早有出售的打算,主要症结点在于价格。在初拒绝ADI之后,Maxim过去几年的主要重点在于“瘦身”(出售两家晶圆厂)和“增肌”(增加电源管理技术、RF技术实力),也曾尝试和瑞萨竞争收购Intersil。


5年的组合操作之下,神奇的事情发生了:估值翻了近一倍,以超过2015年美信估值两倍的价格与ADI达成协议,也算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Maxim的夙愿。

02.

ADI对Maxim的执念为什么这么深?

模拟芯片主要是信号链和电源管理芯片,信号链产品主要包括运算放大器和数据转换器,处理信息交互的需求。ADI是数据转换器龙头,目前占据数据转换器半壁江山(48%)但电源管理芯片是ADI的弱项,2015年ADI电源管理芯片的收入只有1.5-2亿美元


但从市场份额占比来看,电源管理芯片占据模拟芯片市场的53%,除此之外,随着5G、汽车电气化的发展,电源管理芯片发展后劲十足。研报显示,2018年电源管理芯片市场规模为250亿美元,预计2026年将达到565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10.7%。


弱项想要增强怎么办?并购或许是比较好的选择,尤其是对于模拟芯片“老中医”的发展特色更是可取且必要的。


模拟芯片技术内核更偏向于底层,产品生命周期长,更依赖于工程师的经验,一步一个脚印才能推动取得一定成果,基于技术积累,强者恒强是一个无止境的正循环。翻看前十大模拟芯片厂商,基本都有几十年的历史:


  • TI成立于1930年;

  • ADI 成立于1965 年;

  • Infineon成立于1999年,(脱胎于西门子的半导体业务,西门子成立1847年)

  • ST成立于1987年;

……


从业务上来说,电源管理技术是Maxim,在2018年的电源芯片市场份额中占比12%(TI占比21%,ADI占比13%),在收购Maxim之前,ADI已经在2016年将电源管理芯片巨头Linear收入囊中,稳固其在电源管理芯片方面的积累。除了市场份额增大,得益于模拟芯片厂商在技术上的先性,也为ADI在电源芯片方面建立了技术壁垒,Linear以生产创新产品和高利润著称,Maxim的车用电源管理芯片技术深厚。

在业务类别上,ADI和Maxim也具有互补性。Maxim在汽车和数据中心市场的优势将与ADI在工业、通信和数字医疗市场的优势相辅相成,Maxim聚焦应用的产品类型与ADI面向广泛市场的产品类别互补。


从大面上来看,通过并购增长企业实力是半导体乃至各个行业增强实力的通用方法。通过并购可以极大地丰富产品线,提高市场话语权(TI拥有10万多个产品;ADI拥有4.5万个产品,不包括Maxim产品线;国内企基本在2000以内,矽力杰1200个、圣邦1400个),减少运营成本。纵观半导体大厂以及国内厂家,无一例外都采取了并购战略:


  • 2011 年 4 月,TI 以总额约 65 亿美元的价格收购美国国家半导体。收购国半之前,TI 在虽然在模拟 IC 市场仍占据,但是份额的提升已显得十分艰难,收购完成后市场份额迅速从14%达到17%。不完全统计,从1996年到2108年,由TI发起的并购多达33起。


  • ADI 2016年花了148亿美元收购当时第八的电源管理产品厂商Linear,实现产品线的进一步补充和完善,一举成为模拟老二;


  • 2016年矽力杰通过并购 Maxim的智慧电表及能源监控部门以及NXP的 LED 照明业务部门,获得了宝贵的技术和产品,以及客户渠道资源;


  • 圣邦股份去年年底也表示拟并购钰泰半导体,此前于2018年12月圣邦股份已现金收购了钰泰半导体的28.7%股权。


据不完全统计,自2014年以来,由ADI发起的收购多达近10次,涵盖物联网、汽车、通讯领域。

03.

从ADI和Maxim“联姻”

我们可以有哪些思考?

中国模拟 IC 市场占的比例超过了 50%,市场规模巨大自给率不足不到20%,国产模拟 IC 产品在高端应用领域仍处于相对劣势地位。

模拟芯片市场虽然市场规模大,但下游分布广泛(很多模拟IC是专用定制化),没有出现一家独大的现象:在十大模拟厂商中,除了TI以外,其他厂商的占比均在个位数,在“其他”的市场份额里,都是国内企业破局的机会。在美国对国内科技企业打压的当前局势看自给率不高对于国内企业来说是差距,更是机会


从ADI收购Maxim来看,我们大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 强者恒强的秘密在于合并,国内企业或可通过合作的方式抱团取暖。


从ADI和TI的并购历程来看,通过合并可以扩大产品线提高市场份额保留更多的“优势赛道”。以ADI为例,从2009年到2019年的10年中,ADI在不断调整自己的业务收入结构:


  • 2009年:工业领域拥有52%占比,其次是通讯拥有25%占比,消费电子拥有20%占比,计算机拥有3%占比。

  • 2019年:工业领域拥有50%占比,其次是通讯拥有21%占比,汽车拥有16%占比,消费电子拥有13%占比。


除去基本没有变动的工业和通讯领域,消费电子业务比重逐渐减小,而汽车业务则取代了计算机业务,一方面在于汽车业务(60%以上)的毛利率大于消费电子业务(40%左右),另一方面是基于市场的需求变化。


从大的方面看,并购是模拟前浪巨头们维持高增长率的选择,作为后浪,面对巨头们强者愈强,或可以采取合并或联盟的方式增强实力。


  1. 人才流出,利于国内模拟芯片企业。


从以往的合并案来看,降低运营成本是并购规模效应里企业追求的重点之一,这一点可对应ADI和Maxim协议中的“收益增加和成本节省”。


既然需要降低运营成本,并购之后,无论在研发、人员、销售等方面都进行了全新的整合,那么并购双方冗余的部门与人员就成为了被裁员的目标,两者合并后或有一部分岗位的人才会流出。


  1. 国内企业议价能力降低,代理商或面临砍代理危机。


芯片企业的销售方式主要有两种:


  • 一种是直销型,即生产企业直接将产品销售给终端用户,主要是面向规模较大的终端企业,例如华为是Maxim的直供客户之一。

  • 另一类是分销型,即生产企业将产品销售给代理商,由代理商分发给贸易商再销售给终端整机企业,这种模式主要面向中小型终端企业。


从发展态势来看,这两种方式的客户群体都会受到影响:


对于直供客户来说,当ADI和Maxim合并之后,以往可选ADI或者Maxim的客户,以后只能选择ADI,议价能力必然降低。直供客户的议价能力降低,中小型终端也不能幸免。


除此之外,中小型终端还会面临代理商被“砍”的潜在影响,在这一点上,ADI确实也是“行动派”:2017 年,在 ADI 完成对 Linear 并购之后,也与战略合作超过十年的安富利分手。


在商业竞争里,没有永远的朋友,利润是实在的筹码。图片


从当前来看,Maxim的代理商主要有安富利、中电港、文晔集团、富昌电子、DigiKey、RS、云汉芯城、罗切斯特电子等;而对于ADI来说,艾睿是其分销渠道合作伙伴,世健国际,香港骏龙、文晔旗下茂宣等为其区域性代理商。


我们无法预判和ADI合并的Maxim日后有多大的话语权以及是否会砍代理的这件事,但从降低成本的角度来看,整合代理商确实会降低运营成本。“增肌”后的ADI无论是面对终端企业还是代理商,都会获得更多的议价权,处于优势地位。


但从ADI和Maxim此前协议通过换股的角度来看,两者的结合更多的是建立在合作的基础上,决策大概率会统一两家的综合衡量意见。毕竟代理商不只是把货搬到客户手中那么简单,其中还有账期、服务等原厂顾不到的地方,“一刀切”不现实,“不利己”也不可能,一切只能等待时间的验证。


市场分析人士表示,这项交易也可能需要美国,中国和欧盟等监管机构的批准,ADI和Maxim能否“联姻”成功,同样留给时间。


从近几年的发展大势来看,以TI为代表的芯片原厂深谙“没有中间商赚差价”的益处,砍代理、转直销依次进行,留给代理商和分销商的市场空间愈加狭窄了。